被公認為是“新零售活樣板”的盒馬鮮生,在北京、上海、寧波開設13家門店后,也于近日宣布在北京開啟復制模式,并將深入到更多城市。此外,已于近期推出精選店、汽車超市的蘇寧易購本月將推出無人商店。而針對京東之家、京東便利店,京東也即將發布新的擴張戰略。
阿里巴巴“親兒子”盒馬鮮生
盒馬鮮生即是阿里巴巴集團對線下超市重構的新零售,盒馬鮮生自創立之初一直鮮為人知,今年7月份,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云和CEO張勇現身盒馬生鮮品嘗海鮮,被解讀為阿里巴巴正式將盒馬鮮生納入旗下。并且,盒馬鮮生創始人侯毅公開表示,盒馬鮮生將是阿里巴巴新零售的核心項目。
盒馬鮮生在支付環節已經完全接入支付寶、淘寶,在供應鏈環節也已經和天貓生鮮、天貓超市完全打通。另外,盒馬鮮生最大的特點就是快速配送,凡是門店附近3公里的訂單,30分鐘都可以送貨上門。
相較于傳統電商,盒馬鮮生的用戶粘性和線上轉化效率驚人, 據創始人侯毅透露,平均店鋪線上訂單占比超過50%,營業長達半年的店鋪則可以達到70%,并且線上商品轉化率高達35%。
相比傳統零售, 盒馬鮮生運用大數據、移動互聯、智能物聯網、自動化等先進技術及設備,實現人、貨、場之間最優化匹配,從供應鏈、倉儲到配送,盒馬都有自己的完整物流體系。宣稱,做到源頭直采、確保日日鮮,3公里30分鐘送達。
值得注意的是,盒馬生鮮進店購物需要下載盒馬APP,應用內只支持支付寶付款,開店最初不支持現金、銀行卡的支付方式,現在增加了現金代付通道由員工代為網上支付。
另外,盒馬生鮮店內貨架高度均不超過一米五,基于人體工學設計方便客戶拿取貨品;擺放的電子價簽,都有顯示商品名、價格、專屬二維碼,方便手機掃描購物;消費者進店購買一件商品后可以繼續在超市內游覽,等等這些都是物美、永輝等傳統超市不具備的特征。
京東之家、京東專賣店迅速鋪開
就在兩天前,京東的零售創新戰略發布會上,京東正式向外界揭開了籌備一年之久的京東之家、京東專賣店的神秘面紗,并在會上宣布年底強將建立300家3C零售體驗店,并采用以技術驅動線上線下融合,重構零售業格局的戰略。
據悉,截止目前京東之家已經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主要一線大城市開設了21家。京東專賣店則主要布局在這些城市的次商圈,目前已經開設71家店。這兩種實體店形式主要布局在一二線城市的核心商圈和次商圈,主要以手機、數碼產品、電腦等3C商品為主。
在門店和商品布局上,京東之家、京東專賣店的門店面積均為200平左右,店鋪所售商品均來自京東自營,并且與線上京東商城同時同價,顧客掃描價簽上二維碼之后便跳轉到京東APP頁面,可以對商品的詳細情況及用戶評價進行全面了解。另外,顧客所要購買的店內商品均可以當場提貨或是選擇京東配送。
此外,京東之家、京東專賣店均采用加盟直營形式,這些合作加盟店鋪也將采用單店授權、統一管理。在店鋪的選址上,還將通過京東大數據來一句區域消費密度和消費購買力進行選址。依據商品銷售周期和競品實行智能定價。
京東體驗店的每個門店的商品鋪貨都是基于京東大數據分析商圈消費者購物習慣興趣喜好而來,通過對消費者人臉識別對不同顧客進行智能推薦,分析顧客的興趣關注以及店內停留時間,進行貨品的二次迭代。目前,來看已開設的線下門店大多處于盈虧平衡狀態,經營平衡情況良好。
美團新零售“掌魚生鮮”下水
同樣在今年7月份,國內O2O服務領域巨頭美團主導運營的線上線下一體化新零售業態“掌魚生鮮”超市首家店在京開業。單從門店面積來看,2000平的掌魚生鮮超市足夠撐場面。同時掌魚生鮮APP同步上線,主要經營商品品類為飲料酒水、休閑零食、乳制品、餐飲烘焙、方便速食、繽紛鮮果等六大類。
與盒馬鮮生類似,掌魚生鮮同樣開設在居民區環繞的地段,從進店工作人員到店內張貼的海報,都有在提示顧客下載手機APP,同樣是電子價簽,以手機應用掃碼進行購物。只不過相比盒馬生鮮,少了店內就餐區。
值得一提的是,掌魚生鮮超市貨品支持外賣配送,而配送工作當然是有美團外賣自家配送員接單配送。這應該算是掌魚生鮮超市的一大先天優勢。另外,美團開設掌魚生鮮是有意對標盒馬鮮生,未來美團會涉獵中央廚房,形成外賣+中央廚房的業態布局。
可以說,線上電商的線下生意正紛紛落地,并成為當前最熱的風口。
無數的商業現象背后,都隱藏著既定的商業邏輯,究其根本,主導電商品牌們密集布局實體店的深層原因,離不開消費環境的變化與電商自身先天不足的矛盾升級。
對電商來說,爆發式的紅利增長已經終結,相反線上銷售可預見的天花板帶來了巨大壓力。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6年上半年中國網絡零售額同比增長28.2%,相比2015年全年的增速明顯放緩,這也是近五年來,網絡零售增速首次跌破三十個百分點,線上零售實際上已經開始進入瓶頸期。
運營成本的提高與用戶轉化率低下的矛盾不斷激化。相比線下的傳統企業,電商最大的優勢就在于成本,少了房租、人力、能耗等成本制約,但隨著流量成本與物流成本的提升,電商的線上運營成本不斷飆升,原有的優勢蕩然無存。
與此同時,惡性循環的價格戰、產品同質化導致的越來越激烈的競爭,以及資本市場的巨大壓力等因素,也成為電商品牌進一步發展的桎梏。
電商與實體商業從之前的獨立、碰撞走向融合、共生,無論是“自上而下”的行業指導,還是“自下而上”的市場自發行為,都標志著到了創新驅動的時代,以線上線下互聯互通為核心的新零售商業業態正是大勢所趨。
不過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認為,當前這些新零售業態的落地并不能完全代表未來新零售的業態,現今的零售業態還不夠成熟,只是單單代表了一部分零售的新方式以及新趨勢。未來隨著科技的發展以及運營,新零售的展現方式肯定會變得越來越豐富。
在這股新零售浪潮背后,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在線支付等“黑科技”發揮重要作用。
“新技術”是馬云提出的“五新”之一,可以理解成是“新零售”發展的重要基礎。劉強東認為,技術的更新與零售業態的改變息息相關,技術賦能時代已到來。在張近東看來,零售業如果沒有技術做支撐,將會寸步難行,技術就是智慧零售最核心的支撐。
技術革新的背后是企業對消費場景數據化的探索,而不是簡單地通過技術降低成本。大數據和以顧客為中心,被視為新零售背后的核心驅動力,因為只有打通數據后,企業才可以為消費者提供更加精準的營銷和個性化服務。
面對越來越多元化的消費方式,盡管技術上仍有待突破,但不能否認的是,新的零售業態正在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
對線下零售的拓展中堅持強管控已經成為了阿里、京東、網易都需要面臨的挑戰。在主業收入堅挺的前提下,各家都有足夠資本去嘗試新零售,但現在想在財報中反映出來或者贏取消費者的口碑還太早。
當然,新零售也是零售,必須回歸零售的本質。線上與線下的互動融合,歸根到底還是手段和方式的變化,并沒有改變“零售=服務+產品”的本質,用戶才是最終的裁判。
來源:電商喇叭社
上一篇 O2O實踐里大數據的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