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盒馬成了新零售網紅,被業界評價為“新零售標桿”。顯然,30分鐘快送,是其關鍵特征之一。
盒馬鮮生首店上海金橋店2016年年初開業,盒馬App同步建成,如今在上海、北京、寧波已有13家店。店內“邊逛邊吃”,門店三公里內“30分鐘送達”。這背后,是數據驅動的新模式,以及對傳統零售業供應鏈的重構。
30分鐘快送已經成為領先的行業標準。有意思的是,目前做到了“2小時極速達”的京東,在8月11日宣布推出覆蓋北京等七個城市的30分鐘“精準達”服務——這里并非指30分鐘內送達,而是消費者可將預約到家時間選擇在30分鐘范圍之內(比如,選擇第二天早上9:00-9:30之間)。
隨著技術的成熟和規模的擴張,快速配送的成本將大大降低。當30分鐘送貨成為常態,零售行業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丨快送時代來了
所謂快送,是顧客下單后10-30分鐘送貨到達。目前,盒馬鮮生、餓了么、美團外賣、百度外賣的部分訂單,已經可以實現這樣的送貨速度。
上述幾個平臺的日訂單之和超過千萬,但占零售整體的市場份額還很小。目前,快送每單成本在8-12元,這個成本包含站點及管理分攤。總體而言,快送訂單主要是快餐,其價格比到店消費高一些。而且,在多個外賣平臺,每單快送收費低于成本。例如,在杭州文二路一帶,餓了么每單外賣通常配送費4-8元不等、美團每單外賣通常配送費3-6元不等。換句話說,有的外賣平臺還在靠補貼沖流量。
新型技術的成熟普及,包括機器送貨代替或助力部分人工送貨,以及訂單密度的增加,可能會使快送成本從8-12元降低到1-3元,30分鐘以內的快送購物就完全可能成為主流。對消費者而言,選擇快送,會比到店消費更省錢,更方便。那么,快餐、便利店、超市、電商和一些專業店都會被重塑,零售行業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便利店、大賣場、電商平臺都是目前主流的零售業態,但并非完美的零售業態,大賣場不夠便利,便利店商品不夠豐富實惠,電商平臺送貨慢(相對快送而言)。下一代主流零售業態,應該同時兼備便利、豐富和實惠(高效):比便利店更便利,比大賣場更豐富,比電商平臺更快、起送門檻更低。
餓了么部分訂單可以實現30分鐘送達。如果這樣的零售業態成型,消費者在很多情況下會選擇快送購物。那么,快送就會成為主流購物方式,其品類可由快餐擴展到所有無需現場體驗的商品,單量可由目前的每天千萬單提升到上億單,甚至十億單。
在今年5月的全球智慧物流峰會上,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云說,一天10億只包裹,不會超過八年,估計六七年左右就能實現。如果快送購物成為主流,每天10億個訂單或包裹的時間恐怕會更快到來。
丨如果快送購物成為主流
我們在這里將“快送”定義為,顧客下單后10-30分鐘送貨到達。目前,盒馬鮮生、餓了么、美團外賣、百度外賣的部分訂單,已經可以實現這樣的送貨速度。
如果快送購物成為主流,零售業態會被重塑,快送綜合平臺將獲得巨大的商業機會。
快送綜合平臺并不是在目前的業態上加快送服務,而是重塑零售生態。它可以由門店、入駐商家和電商平臺三部分組成。
“快送綜合平臺”第一個組成是門店,這種業態下的門店與傳統門店不同,將根據快送需求重新設計所有環節,包括商品結構、系統、布局、軟硬件、組織結構等。
筆者曾經主導過賣場送貨項目,傳統門店模式下,每單揀貨時間遠遠大于10分鐘,庫存不準和揀貨造成的錯誤率高于20%,非常影響顧客體驗。但是,在智能物聯網等先進技術支撐下,盒馬鮮生做到了揀貨時間小于10分鐘,且門店同時支持線上線下購物場景,這就能很好地用于快送模式。
消費者有線下體驗需求,線下門店能滿足這類需求。因此,線上服務并不會截流線下,反而會相互促進,把顧客留在線上和線下的閉環中。
快送服務的成本由訂單密度決定,而訂單密度與引流能力和消費者認知深度有關,實體門店在這兩方面都明顯優于倉庫。此外,城市中很難找到合適的倉庫,而shopping mall中的超市,考慮到比倉庫更具引流能力,其租金是劃算的。例如,上海地區超市租金可以到每天每平米2.5元左右,甚至低于普通住宅租金。
快送綜合平臺的第二個組成是入駐商家,指的是門店周邊商家,它們入駐APP,就像餐廳入駐“餓了么”一樣,快送服務統一提供,而商品品類得以豐富,滿足用戶多層次消費需求。
快餐、便利店、超市、生鮮,這些品類的購物頻次很高,如果把它們整合到一起,降低購物門檻,30分鐘以內送貨上門,用來下單的APP就能成為高頻應用。在此基礎上,還可以推出B2C模式下的半日達等服務。這就是快送綜合平臺第三個組成部分“電商平臺”。
總之,快送綜合平臺會比便利店更豐富,比超市更便利,比當下的電商平臺更快速,它或許代表了未來零售發展方向,其市場空間巨大,值得零售同仁關注和思考。
來源:億歐 張陳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