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便利店只是現有零售市場中的一個補充業態,它能在便利店的市場蛋糕占據多大比例尚未可知。之所以把無人便利店跟共享單車作對比,是因為所謂的“共享單車”企業也可以理解為“無人租車”企業———通過移動支付、智能鎖等技術手段把租賃、歸還單車的流程無人化,而無人便利店也是通過移動支付、智能識別等技術讓顧客自助購買商品。
今天的無人便利店作為零售業的“新物種”正如兩年前的共享單車作為城市出行的“新物種”,最初的愿景都是用技術提供便利,但看看現在的共享單車行業:過度投放帶來的亂象層出不窮、運營問題和體驗痛點不斷,近50家企業截至目前無一盈利,卻已經有企業因為單車被偷光而導致停運。
可以預見“追風者”們的盲目涌入,將會讓共享單車的悲劇在無人便利店身上重演,筆者從市場空間、技術手段和安全性三個方面分析。
首先,無人便利店真的是零售業的未來么?筆者卻以為無人便利店能否從現有零售業中分得一塊蛋糕仍為未知數。
無人便利店的火爆局面是被阿里巴巴的“淘咖啡”所點燃的,阿里的入局讓人們相信無人商店開始顛覆傳統零售業態,就像電商顛覆線下實體店一樣,但事實是,無人便利店對傳統零售業無法產生顛覆作用。
如果沒有價格和品類的優勢,對于消費者而言去無人便利店購買和有人便利店購買并沒有太大差異,反而有人便利店在加工鮮食方面的服務是無人便利店無法企及的,目前鮮食快餐仍是便利店最主要的盈利點和特色,此外有人工在店內提供導購、保潔等服務也會讓消費者覺得更方便。
相比之下無人便利店最大的優勢可能在于24小時營業,但7-Eleven、全家、羅森等便利店品牌在晚間有購物需求的核心商圈早已推出了24小時便利店。對深夜游走在街頭的消費者來說,去無人便利店買一盒泡面還是去7-Eleven買一份車仔面再加幾串關東煮?顯然后者更有人情味兒。
既然無法取代現有的零售業態,無人便利店只能作為補充業態占領有人便利店無法鋪及的空余市場,如上海“網紅”無人便利店BingoBox、廣州試水的EasyGo以及最近在北京落地的EATBOX均將選址定在高端小區、CBD中心以避開與7-Eleven、全家、羅森等的直接競爭。
那么放眼整體便利店行業,留給無人便利店的“空余市場”又有多大呢?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與波士頓咨詢公司聯合發布的《2017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顯示,2016年便利店行業增速達13%,市場規模超過1300億元。這是線下零售中唯一保持增長的業態,電商巨頭、傳統零售巨頭以及老牌便利店企業無不在發力擴張市場,從一二線城市到農村市場的便利店品牌和門店數量也越來越多,沒有核心優勢或精準定位的無人便利店新玩家僅靠酷炫的體驗可以吸引消費者嘗鮮,卻很難長久立足。
其次,從技術的角度來看,目前落地的無人便利店門檻都不高,無非是RFID無線射頻識別技術、微信小程序或人臉識別等身份認證技術,商店形態均為“盒子”,以省去租金成本。
BingoBox公開的數據顯示一個15的盒子造價約10萬,成本投入約為便利店成本的1/4;EasyGo一個盒子成本為8萬到10萬,回本周期半年;居然之家旗下EATBOX同樣以盒子的模式在北京落地。
這樣一批在技術和模式上高度同質化的企業接下來會在哪方面競爭呢?
必然是商品的吸引力。大概可以分為兩方面,一是依賴供應鏈資源,在商品品類上作出創新,如EasyGo、EATBOX主打進口食品。二是借助資本的介入,以價格戰和補貼戰搶用戶,繽果盒子聲稱商品比品牌連鎖便利店要便宜5%上下,而且為新注冊用戶提供60元的消費補貼。價格戰之下商品毛利被進一步壓縮,無人便利店在租金和人工上節省出來的成本優勢便不復存在。
至于技術的另一條路徑———亞馬遜GO和阿里“淘咖啡”所使用的機器視覺識別、深度學習算法、傳感器融合等技術,均為當下最熱門前沿的技術,研發費用不菲且短期內難以落地,門檻之高絕非一家創業型企業在三五年內可以克服的。而一旦巨頭在技術領域實現突破,中小型企業被洗牌也是遲早的事。
創業者慎入的第三個原因是,無人便利店仍存在安全漏洞,只是因為目前的投放量較少而沒有暴露出逃單、破壞等行為,一旦無人便利店的“盒子”像共享單車一樣遍布小區,誰能保證一些共享單車企業“被偷光而停運”的悲劇不會在這些“盒子”身上重演呢。
筆者并非不看好無人便利店,事實上無人便利店中運用的技術對現有零售均有啟發,但在這些技術成熟之前,創業者們一窩蜂地涌入只會導致技術革命尚未成功、“盒子”卻已泛濫成災。
來源:南方都市報 馬寧寧
下一篇 線下零售之革命,數據不可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