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為何非強迫用戶站隊,而不是自由選擇,服務型企業能否做大做強、是否被淘汰,難道不應該是市場說了算嗎?
蘇寧PK京東
通過梳理,此事的“來龍去脈”大致如下:
7月20日,天天快遞被京東“封殺”,理由是投訴較多、服務質量下滑;當天,天天快遞官方發布聲明,強烈譴責京東擾亂市場秩序的行為。7月21日,有消息稱天天快遞已就此事向國家郵政局發起“申訴”。7月22日,天天快遞的“東家”蘇寧物流開始參與公開譴責京東。
7月24日上午,蘇寧云商集團副董事長孫為民發表《京東,可以做錯,但不能作惡》一文,直言天天快遞被“封殺”的原因是蘇寧投資了天天快遞;當天下午,京東發言人予以回應,并發表了《請收起您的玻璃心!》一文,表示將定期根據快遞公司服務質量,去蕪存菁;當晚,蘇寧發表《致京東:別自絕于物流同行》一文予以反擊,表示京東封殺快遞公司的目的就是保護自己的物流。
同時,一則新的消息顯示,京東商家收到了來自京東的“關于使用平臺推薦快遞的通知”,其中京東自己的物流被排在推薦名單的第一位,通知同時建議商家,于7月底之前與服務質量好的京東物流、順豐、中通、韻達、申通達成合作,以免影響消費者的購物體驗。在這則通知中,包括郵政EMS、圓通等諸多知名快遞都被排除在外。圓通對此回應稱,反對一切依靠平臺霸權強迫站隊、清除異己的行為。百世快遞也于7月25日發聲稱,“商業協作應公平公正,開放共享才能共贏”。
京東暫停天天快遞服務一事發展至此,顯然已不再是一家快遞公司和一個電商平臺之間的“戰爭”。
關系交錯復雜,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
此次事件從發生至今,造成的影響越來越廣,參與的企業也逐漸增多。從最先的京東、天天快遞,到蘇寧因“護犢”而加入大戰,再到后續的圓通參與混戰,又一場站隊“戲碼”上演。因此,有人認為此次京東打著“末位淘汰”的旗號在打擊競爭對手、清除異己的同時,也在梳理、加強自己站隊的實力。在這場圍繞天天快遞的糾紛背后,蘇寧與京東的互懟只是表象,實際則為阿里平臺與京東平臺的較量。
眾所周知,天天快遞的“幕后老大”是蘇寧,蘇寧的背后是其第二大股東——阿里巴巴(早在2015年8月10日,阿里就宣布投資約283億元參與蘇寧云商的非公開發行股份,占發行后總股本的19.99%,成為蘇寧云商的第二大股東),其合作伙伴還有阿里系的菜鳥聯盟。
不難發現,其實阿里巴巴、菜鳥聯盟、京東、蘇寧以及順豐、通達系、天天快遞等電商、快遞企業,以及騰訊、網易、美團、百度等互聯、外賣等平臺,它們之間或交叉持股,或是正在兼并重組、或是戰略合作、或是競爭對頭,或有有共同的競爭對手……關系交錯復雜,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
如此來看,京東“牽了”天天快遞“這一發”,就相當于了動了其背后利益相關方的“奶酪”。所以,無論是6月初的“豐鳥大戰”,還是現今的“京蘇互懟”,一有利益矛盾便會誘發企業“站隊”,“跳出來”聲援、譴責、表立場。
而在這一場電商物流的博弈中,顯然蘇寧快遞、天天快遞、百世乃至圓通都站到了統一戰線上,而在這背后不免讓人聯想到阿里和菜鳥。
京東與阿里間不對付早已人盡皆知。如今面臨阿里“菜鳥聯盟”的“咄咄逼人”,以及天貓、蘇寧平臺的競爭,京東不僅想在電商平臺上與之抗爭,也欲在物流上有所應對。
有業內人士稱,此次通過“末位淘汰”踢走天天快遞,或是舉措之一。就如菜鳥網絡不會允許京東物流進入體系一樣,京東也同樣不會讓競爭對手存在于自己體系內,清退出場是必然的結果。而天天快遞身上有了阿里、菜鳥的“烙印”,被京東“選中封殺”便在意料之中。
但在開放市場,服務行業中,應讓消費者、用戶去選擇,而不是強迫或刻意引導用戶選擇。因為,服務是由市場做主導的,而不是由企業主導的。而這一場平臺間的較量不覺讓人們感嘆,“平臺為王”的時代已經到來?
電商平臺面前,快遞的弱勢地位太明顯
隨著電商的發展,網購平臺、物流企業獲得了很大的發展空間。當前社會,“足不出戶購天下”已成為一種便捷的生活方式與購物習慣。這一習慣形成,電商平臺更新迭代、物流體系的不斷完善,功不可沒。不可否認,電商平臺有權利、更有義務通過綜合測評、查找問題、監督改正等方式,提高平臺物流服務的整體水平。
這不僅是對平臺聲譽的維護,更是對平臺商戶、消費者的負責;而服務電商平臺的快遞、物流企業也有監督網購產品、保障服務的義務與責任。因此兩者應是相互把關、監督,且相互獨立的關系,也正是這種關系,整個電商行業從線上到線下不斷完善的方式。
但事實卻不是如此,在電商平臺面前,快遞的弱勢地位太明顯。而電商平臺間的競爭、平臺與物流企業間的紛爭,受到影響的往往是平臺商家和消費者的權益,因為各大站隊下,商家用戶需要前置鮮明,而消費者則被迫接受紛爭帶來后果。
其實,在中國的市場中,隨著人們消費能力的提升,消費者對價格的敏感度逐漸降低,越來越重視服務在消費過程中的影響。因此,在過硬的產品質量下,高品質的服務只會為平臺錦上添花,贏得更多商家和消費者的認可,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而這,也應該是各企業競爭的關注點,以及贏得競爭的“不二法門”。
市場就如大海,有“自凈能力”。而這種能力來自消費者對企業整體服務的判斷與評價。孰優孰劣,市場終究會給出一個答案。只是,無論是物流企業還是電商平臺企業,都不可通過任何一種方式“裹挾”這一能力。
來源:物流時代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