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筆者曾經也狂熱的認為,技術變革帶來的沖擊,會以極強的勢能和速率沖擊傳統,但數年過后,商業似乎在回歸和平衡。筆者調入門店做負責人之后,能更加深刻的感受到,存量的轉身真的很沉,商業有很長的價值鏈,任何一新,都有必不可少的 “過程”和“幅度”,那些認為可以單點撬動、走捷徑的認知,最后可能都要補課。但從許多新事發展的軌跡看,從認知到高潮,行業總會有兩三波折,從長的時間軸來看,少數企業的不成功、業績差,不代表行業趨勢的失敗,未來“新”是一定的,只是看這個“過程”多長、多廣。
這個“過程”必須用時間和空間,去解決很多質量問題:
(1)消費者教育和刺激的過程
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行業消費者教育,有個技術采用生命周期的問題,如移動支付的普及,經歷了網購人群、年輕人群到普通居民的過程;二是企業目標顧客的教育問題,這與行業已經完成的消費者比例有關,更與企業的品牌、經營措施、技術裝備水平有關,零售企業有新東西了,目標顧客知不知道?知道了會不會用?想不想用?放不放心用?愿不愿意幫你傳播?是愿意幫你傳播還是幫別人傳播?
我們看到很多零售企業與淘鮮達、京東到家、多點、又一城等第三方實推合作都面臨補貼后訂單跳崖的問題,所以,未來還會有更多的新零售嘗試,下階段最重要的可能是解決目標客群興奮度的問題!
(2)從業者技能升級的過程
行業從尖端人才到技能普及,企業從高層到中基層,從部門專業到整體專業,大家都有個學習曲線,更可能有“代級替換”的過程,未來LOT,新零售的牛人多數應該在80、85后蹦出。
企業的實操需要評估,我們的“新”,是一小搓人的工作,還是全民皆兵的事業?不管是內訓還是外招,我們有沒有達到這樣的能力?
(3)基礎設施建設的過程
從信息系統、電商系統、全渠道、數字化到智能物聯網系統,以技術變革為推動的零售的基礎設施,永遠不會完美,也永遠需要投入;但基于實效,階段性的會有基石版本出現,到達用戶的無感差別階段,技術方、生產商和用戶都需要時間周期。
就像數字化,當下最重要的是精準識別顧客并匹配內容,我們的高速路修到什么程度了?要不要繼續了?怎么繼續了?修好了后怎么讓車跑起來?除了硬件賽道,還是有什么加油、休息等配套軟件要跟上?
這個“幅度”必須從量變到質變,替換存量認知:
(1)跨越同質化
從無到有,從有到好,從好到個性,商業始終會有這樣一個循環,今天我們再對顧客講APP、公眾號或小程序,基本是冷場,同質化的后果是價格戰或高成本。所以,過去許多以餐飲+、到家、品質+為風口的新零售樣本,經過一定的保留期后,未來也一定面臨版本升級的問題。
其實很多企業也明白自己的相同和不同,只是需要再規劃,我們還能有多少更大的“不同”,包括 “做到的”更好!
(2)跨越市場層級
從高層及市場到低層級市場,從中心城區到郊區,企業需要對消費者的服務是一套標準,連接效率是一套高質量系統,要在不同的市場,不斷提升比例和質量,當消費者形成整體認知后,企業就會有指數級的品牌價值!
(3)跨越漸變與超越性
行業中,有很多自詡為新零售的門店,但同業者和消費者都無感,這里涉及到企業的漸變與超越性的問題,拐點在哪里非常重要!而驗證的最好方式,不是一家企業新開的時候,而是新開兩三個月后,是不是還有那么多流量,還有那么多客流量!
從過去很多行業的發展來看,響亮的口號之下,行動派永遠會分為先驅者和先行者,很多企業會失敗,企業的成功是多種因素的集合:
(1)代價
不管是行業還是企業,做新鮮事永遠是有代價的。過去的O2O,太多的投資打了水漂,行業正是在這種失敗中成長起來的,企業無非是要評價代價大小的問題;另一方面,我們也一定會發現,失敗企業的問題我們一樣會碰到,只不過前人會給我們啟發。
未來,如果我們還堅持新零售的提法,代價依然不會太小,我們最重要的是如何管理可控的代價!
(2)邏輯
新零售永遠不會完美,除盒馬、7FRESH、小米有品、蘇寧極物、地球港、小象生鮮…...未來還會有大量的案例,如果一直往底層挖,不管阿里強調的數據驅動的新零售、京東強調基礎設施的無界零售,還是蘇寧技術和系統融合的智慧零售,核心的都是“價值滿足效率”無限提升:一是價值,他有豐富的時代內涵,當然也有程度、體量和對象的問題;二是效率,技術、數據和內容最后要在顧客體驗面閉合。我們現在吐槽很多新零售樣板店的餐飲體驗差、現場缺貨、送貨問題、數據泄密問題,核心點大致都是價值感和效率感的體驗不到位!
而這個到位,很多時候需要系統化的效率配套,否則,我們希望只能低一些!新零售最大的“新”,永遠應該是對消費者邏輯的變現!
(3)變化
5.25日,美團旗下的小象生鮮開業了,他到底帶來了什么變化?與盒馬、鯨選、地球港有何不同?可能業界各有評說。就消費面來說,用戶感受的是一個一個的品牌,所以,企業的單點持續與行業的群體創造還是有差別的,各個品牌不斷實踐、總結、教育,會慢慢積累成時代的綜合認知。
這些認知,還會有梯隊式進步,行業內容還可能經歷二次爬坡或轉身的問題,我們只能做事后諸葛亮式的階段總結,而當下,可能永遠是迷糊的!所以,對于新零售,今天我們也不用著急評判是成了還是敗了,讓子彈飛一會更好!
但現實是消費者對很多事情越來越無感,我們經常也會困惑,哪里有那么多的新,都要成本的啊!但難,才顯的更有意義,創造新生,才更有未來!
(1)重構
對顧客來說,什么是可以讓她感受到新奇的?是和過去有很大不同的?這可能是個復雜多樣的問題,如果抽絲剝繭,實體,升級的永遠是五覺三感體驗:
A、視覺、味覺、聽覺、嗅覺和觸覺
B、空間感、舒適感、融入感!
這個五覺三感,背后需要的是對消費者生活方式的深刻洞察,然后加上企業的再設計。所以,好的賣場設計,應該有色彩學、燈光學、心理學、音樂、美學等各種專家等參與,并且真正優秀的設計,模塊化之后,應該是更省錢的!
場的重構之后,內容方面,依照消費決策樹的變化,編制新的“貨”品組合,成品、伴品、制品,新奇特、高品質、本土化、國貨等不光是概念,更是實打實的內容。目前,多數新體現在具有市場基礎的一二線市場,但更下級市場的重構還需要更多案例!
理是這么個理,核心還是幅度的問題!
(2)融合
融合的關鍵戰場今天不再是線上線下,而是企業的體內融合、內外價值鏈融合。顧客為什么不覺得我們的零售變新了,可能是技術之后,營運面的服務質量、內容制造沒有跟上。
所以今天我們覺得光談線上線下也不行了,還要到供應鏈層級去,要供給側改革,要到員工執行層級去,執行不好就無人化,要物聯網,數據、實物、物流、技術、員工需要混為一體,成為綜合性生產要素。
(3)細節
過去我們講了很多大道理,今天到企業實際執行,都是實打實的細節,筆者曾經親身經歷與某到家產品的合作,單單一個生鮮的定量包裝的問題,就花了好久也沒做好。
另一方面,顧客也是分層的,我們會遇到很多被我們慣壞的、“刁蠻、任性、摳門、愛占小便宜的”顧客,員工的工作行為,往往會因此變形,臉上笑嘻嘻,心理MMB。
所以我們很多時候提倡,企業的高層管理者本身應該是新零售的產品經理,他應該了解魔鬼細節,這些細節積累到一定程度才能打動人,才能從企業的競爭優勢成長為競爭力!
而要做到這一點,今天我們認為最為關鍵的是下面三點:
(1)資本
沒資本,靠企業自己家的利潤,新零售很難有大啟動,由于價值評估方式和成長訴求的不同,資本雖略顯血性,它代表的格局、認知和鏈接是零售需要的。過去,玩新概念的基本都需要資本撐場,未來,資本在零售的產品價值、規模價值、財務價值和協同價值各個階段都還將發揮更大的決定性作用。
當然,如同婚姻一樣,我們希望看到更多資本和營運方的和諧共好,而少一些出局、對抗、博弈之類的新聞。
(2)愿景與文化
要改變,要新潮 ,要新技術,要打破常規,不走尋常路,企業的動力源必須認同新社會的本質,格局夠高。
過去,優秀公司的偉大可能分不清是一開始就設計好的、還是后人賦予的,而新零售,一定愿景導引,而不能是過去的機會主義!意義和原則,對資本、行業、企業和個人都更有穿透性,也容易激發熱愛和動力,上面的重構、融合和細節才能落地。
(3)組織與人才
核心是解決戰略到執行的閉環問題。行業中,我們能遇到很多認知高手和思考牛人,但他們所在的企業往往迸發不出能量,如果過去是組織的機械層級和僵化體制影響,那么未來的新零售,一定是讓普通人變牛人,讓牛人更牛逼!今天,小組織、自組織、合伙制與平臺化結合,仍是我們必須不斷挑戰的課題。
對于新零售,我們需要期待,但當下卻難有過多的期待,需要的是務實的幅度跨越! 說了這么多,算是從側面對連鎖百強和上市百強業績的一個綜合點評,說白了,筆者認為中國的零售業還在換擋期,要完成我們心中新零售的夢想,還要相當長的過程,還要相當大幅度的提升,需要價值鏈相關方的一起努力!
來源: 聯商網 上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