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鏟屎官可以分為兩類,一類為空巢人群,一類為有家庭者,當出差、旅游、訪親無暇照顧、也不能帶寵物一起出行時,有家庭者尚可留一人照顧寵物,空巢人群不得不放棄說走就走的旅行。而且有一個比較殘酷的事實是,國內愿意接收寵物入住的酒店少之又少,個別愿意接收的酒店則要求支付額外費用,但愿意支付這筆費用的人又不多,僅有8%。俄羅斯旅游服務公司Aviadales的調查結果顯示,愿意為寵物放棄旅行的受訪者多達23%。而不得不走時,寵物的安置就變成了難題。
面對此難題,有的鏟屎官會選擇將寵物獨自留在家中,并給它備足干糧。對于貓這種“家里蹲”來說,鏟屎官不在家可能不影響它們繼續愉快地玩耍,但“忠犬”就不同了,它們大多依賴主人并愛好自由,平時就需要定期出去遛彎,大型犬更是需要天天遛,一日不遛憋得慌,多日不遛積成疾。若是被單獨留在家,它們很可能就會想,你是不是外面有狗了,是不是準備拋棄它,嚴重者甚至會絕食“明志”,《青年報》就曾刊登過一則寵物犬因被“留守”而絕食身亡的新聞。
所以,對愛寵人士來說,寄養有時候需要相當慎重,這時候,有的鏟屎官就選擇交由朋友托管。朋友中若有養寵者尚可幫忙照看一番,若是對養寵物沒有絲毫經驗、對毛過敏或是家中不允許養寵物者,也難以幫忙照看好寵物甚至無法伸出援手。當寵物寄養的需求越來越大時,傳統線下寄養服務和O2O寵物寄養平臺雙雙涌來,但限于自身運營和定位等問題,他們依然面臨著極大的發展阻力。
傳統寄養服務積重難返,O2O寵物寄養平臺無力回天
在傳統寄養服務體系中,寵物店和寵物醫院是主要的承擔者,近年來,由于房屋租金和人力成本不斷上漲等不利因素,這些傳統線下寵物門店也將業務延展到了線上,國內曾出現過以八公寄養為代表的O2O寄養平臺,致力于為用戶提供周邊寵物寄養店的查詢以及預訂服務。但猶如曇花一現,沒過多久此類平臺就陸續停運或轉型,比如八公寄養APP的更新時間停留在2014年7月。
不管寵物店還是寵物醫院,寄養環境都十分逼仄,幾平米的空間堆滿大大小小的籠子,而被寄養的寵物則被關在籠子之中,活動范圍狹小,籠子不足時,多只寵物被關于一籠更是常事。作為主要寄養場所,寵物店和寵物醫院寄養寵物之多常常使得工作人員根本無暇照看每一只寵物,即使寵物主人離去前千叮嚀萬囑咐,店員也連聲答應,但一心多用的現象屢見不鮮,寵物犬外出活動的時間完全得不到保障。
另外,寄養中發生意外的幾率非常高,比如前幾日有一位鏟屎官將寵物帶去寵物店寄養,不到兩小時就被寵物店電話告知寵物死了,并且不愿給予任何賠償。除此之外,不少寵物在寄養期間生病或寄養結束后不久就死亡的情況也時有發生。還有不少寵物在寄養期間出現了懷孕、走失等情況。更有甚者在未經客戶同意的情況下就擅自將寵物出售以換取高額回報。由此看來,寵物店和寵物醫院寄養問題頻發,已經成為社會負面新聞的???。
悲劇如此之多,一方面是因為寵物處在狹小、活動受限的陌生環境中時,情緒會受到影響,不僅會抑郁,還可能產生應激反應,對其他動物充滿敵意。若是寵物曾有流浪經歷,被寄養在鐵籠中時,心理更是會受到成噸傷害,偏執地認為主人又將它拋棄,不僅會難受到絕食,生理也會受到影響,比如部分寵物會因為不適應新環境而隨地大小便等。
另一方面則是寄養服務得不到有效的監管,雖然國內各城市的動物防疫條例規定,動物診療場所不得開展寄養活動,而且對從事動物寄養活動的專業人員以及設備、飼養器皿、動物活動空間、動物防疫制度也有明確的規定,但由于寄養市場供不應求,這些規定難以約束市場上時刻變化的不良行為。比如寵物店或寵物醫院不經相關機構的審核批準就擅自提供寵物寄養服務,工作人員尚且不專業,更莫說提供符合標準的寄養服務了。
除此之外,寄養等行為也不在動物衛生監督所的檢查范圍內,屬于監管盲區。這就導致許多寄養場所不要求寵物主人出示免疫證明,再加上傳統寄養場所存在臟亂差等問題,寵物間容易發生交叉感染。另外,寵物店和寵物醫院還存在亂收費問題,遇到節假日更是漫天要價,寄養價格翻了幾十倍。
面對無序的市場規則和服務提供者的不專業等問題,八公寄養等O2O寄養平臺無法改善傳統寵物寄養的臟亂差和亂收費問題,再加上線下寵物寄養場所高峰期總是一籠難求,從而導致持續發展動力不足,最后也只能草率收場。不過,在寄養市場需求愈發擴大的同時,雖然O2O時代落幕了,但緊接著出現了C2C模式的家庭式寄養平臺,也稱互助式寄養。
家庭式寄養平臺姍姍來遲,卻也美中不足
家庭式寵物寄養興起于海外,以美國等國家為代表的寵物服務行業早已經形成了成熟的運作機制,由此也誕生了Rover、DogVacay、Wag三家極具影響力的寵物寄養平臺,分別完成了E輪融資、B1輪融資和B輪融資。經過幾年發展,三巨頭中的Rover和DogVacay合并,與另一家寵物寄養平臺Wag形成了兩強爭霸的格局。
有人稱Rover和DogVacay是寵物版的Airbnb,寄養師可以在平臺中設置寄養價格和條件,而有寄養需求的養寵人士可以通過這類寄養平臺篩選合適的寄養人,平臺則通過抽取傭金的方式盈利。
Wag則是隨機匹配模式,但Wag對寄養師要求相對較高,需要通過平臺的背景調查才可提供寄養服務,而平臺收到寄養訂單后會隨機匹配寄養師,和Rover、DogVacay一樣,Wag也是通過抽取傭金分成來盈利的。因此,該模式也被比喻為寵物版的滴滴打車。
再來看國內的家庭式寄養平臺,有小狗在家、寵托邦、寵屋等等,均為C2C模式,而且尚未出現獨角獸平臺。在這些平臺上,用戶可以發布寄養需求,也可以申請成為寄養師,提供寵物寄養服務以及洗澡、接送等附加服務。值得注意的是,寄養師申請不需要走任何正規認證程序,只需平臺審核通過,就可利用空余時間幫助其他用戶照看寵物順便賺點小錢。
在提高寄養安全性上,小狗在家、寵托邦等平臺要求寄養師必須定時向寵物主人反饋寵物的情況,寵托邦采用的是圖文反饋形式,而小狗在家則要求寄養師上傳視頻。而且,家庭式寄養相比寵物店或寵物醫院的寄養有較多優點。
其一,家庭式寄養屬于散養,寄養家庭有養寵物的經驗,一對一寄養的方式能讓寵物得到較為細致的照顧,并擁有較大的活動范圍,更加自由。同時也避免了寵物處在狹小、臟亂的空間中出現心理疾病或交叉感染的問題。
其二,家庭式寄養的價格比寵物店或寵物醫院公道,根據小狗在家和寵托邦的寄養家庭報價來看,30元/天至60元/天的報價比較多,也有10元/天的低價,由于價格受到平臺監督也不容易出現寵物店那樣任性漲價的情況。
其三,與冷冰冰的傳統寄養服務不同的是,家庭式寵物寄養帶有社交屬性。寄養是一個“鏟屎官”和寄養師通過寵物建立社交關系的過程,此社交關系的維持時間可長可短,有的或許只是寄養期間有聯系,但也有不少“鏟屎官”通過家庭式寄養平臺寄養過寵物之后,和寄養師成了好友,或是因寄養效果符合心意而與寄養師建立起長期的合作關系。
其四,一如網約車平臺面世后出現的專職網約司機,家庭式寄養平臺的出現也催生了一批專職寄養師,專職寄養師有利于推動家庭式寵物寄養走向規范化。
但家庭式寄養也不是盡善盡美,依然有缺陷。首先,寵物寄養屬于潮汐性需求,呈現出平時頻次低但節假日頻次高的特點。如今國內養寵家庭的數量還遠不及海外,再加上寄養需求碎片化,若遇到訂單集中的節假日,家庭式寄養平臺的寄養訂單難以匹配,將面臨和一籠難求同樣的難題。
其次,個人寄養師無需獲得任何正規證件,僅通過平臺的審核就可提供寄養服務,但國內很多養寵人士對寵物飼養缺乏正確的認知,飼養方式不科學,服務質量參差不齊。加上個別平臺審核不嚴格,允許家里只有小型犬的寄養師提供大型犬寄養服務,服務質量并不能得到保證。
不僅如此,家庭式寄養還存在陌生人間的信任難題,這也讓很多養寵人士不放心將自己的寵物交給一個陌生人照看。因此,信任門檻將大部分人擋在門外,這意味著家庭式寵物寄養教育市場的成本非常高,不利于初創企業的生存。
最后,家庭式寄養平臺通過抽取傭金來獲得盈利,但目前國內市場的寄養需求低,價格也不高,所以此盈利模式過于單一,平臺如要想要獲取長足的發展,就不得不往其他方向拓展業務。
寵物寄養需求旺盛,家庭式寄養有望挑起大梁
盡管需求碎片化和信任門檻導致家庭式寄養方式的規模遠不如傳統寄養方式,目前體量尚小,分散的需求也不能推動一個市場快速前進,但隨著養寵人數的快速上漲,以及家庭式寄養服務的日益規范化,未來這一形勢有望被扭轉,家庭式寄養將成為寵物寄養的主流方式。以成熟市場作為參照,寄養服務未來還可以延伸至遛狗等特色服務。
而基于家庭式寄養的社交屬性,其有望成為打開寵物垂直社交大門的鑰匙。如今小狗在家和寵屋兩個家庭式寄養平臺已先后上線了社區板塊“寵物圈”和“萌寵圈”,為養寵人士提供互動、交流的平臺,不甘于只是做一個工具型平臺,而社交也有利于反向促進服務的提升,帶來雙贏的局面。
如此一來,可將寄養服務喻為海灘上等待漲潮的船只,寄養需求則如緩慢升漲的潮水,潮漲船起,雖然等待潮水讓船只浮起的過程漫長,但潮水漲勢明顯,寄養平臺們的未來充滿希望。
來源:品途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