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圓通最近推出的“媽媽菁選”門店在上海亮相,計劃打造“快遞+新零售”社區服務平臺,圓通對這個社區商業平臺定位是:不僅為社區居民提供快件、家政、干洗、家電維修等代收寄遞服務,同時是社區居民最便利的生鮮店,基本滿足社區家庭餐桌和日常用品高頻剛需。新開張門店約60平方米,包括魚禽蛋肉、果蔬乳品、糧油米面、零食飲料和個護家用品等約600個品種...
其實在2016年,百世集團也啟動了百世店的便利店項目。百世店是以店加平臺為基礎,發揮其商品和物流配送等優勢,戰略上想打造社區O2O服務中心,百世稱,在零售行業整體衰落的情況下便利店逆勢增長,社區商業將實現品質升級。
而在這兩年,中國郵政也悄悄開始搞便利店,有的名字叫“友鄰居便利店”,有叫“嘉郵棧”。把線上“郵樂購(電商)+EMS(快遞)+郵政銀行(金融)+便利店(零售)”結合起來....郵政沒有聲張,這也許是在部分試點,作為一個龐大的國企機構,在體制的約束下,要帶動末端網點進行整合運營,這個難度真的不是技術問題,也不是有沒有市場的問題。國企玩轉互聯網、玩轉末端社區新商業,有沒有戲,你懂的。
快遞企業干社區新零售能成功嗎?一起來看看先驅們的案例吧!
天天果園夭折:2016年7月,生鮮電商天天果園此前布局生鮮O2O門店已幾乎全部關閉,其“門店+前置倉”模式徹底失敗。
順豐嘿客的墮落:2014年順豐嘿客起步,2016年叫停,戰略上打造的“快遞收發站+社區便利店+線下體驗店”三位一體的模式,最終以失敗告終。嘿客的戰略其實是非常清晰的:“嘿客”要快速搶占社區入口,同時化解最后一公里的“物流難題”;其次,王衛的決策邏輯也很靠譜,那就是利用順豐的整體物流優勢,打造一張“空網、地網、倉網、店網”四網合一的平臺級商業服務網絡。
據內部后期揭秘:嘿客遺憾的是,順豐從上至下,當然也包括王衛本人,都無法完全理解這四大網絡在戰略層面的內在關聯、協同節奏和創新邊界,從而導致一盤大棋被下得亂七八槽。根本原因與順豐作為快遞企業所具備的基因有著密切的關系。
2017年新零售浪潮來襲的今天,快遞企業還能抓住社區商業的機會嗎?這是新出路,還是絕路呢?
下面,我從10大方面給大家一一解析,看完你就明白了!
一、最后一公里末端越來越社會化,共享整合趨勢
最近,一位快遞站長跟我說,現在最后一公里快遞員干快遞的同時,還在中午或晚上為外賣平臺送送外賣,深夜出去搞代駕,不少從業多年的快遞員已經買小車了,周末還跑滴滴快車....勤奮的小哥,現在一個月輕松收入過萬,哪個平臺好賺錢就去干哪個,想歇一歇就歇一歇....完全的自由插件式創業!
今天的末端加盟快遞,伴隨著總部平臺的上市,在財務數據和業務壓力的驅動下,各種經營壓力、懲罰機制、末端考核指標迫使末端快遞員越來越難生存,快遞員的歸屬感越來越糟糕,同時面對各種互聯網共享經濟的平臺吸引,很大部分快遞已經放棄了在一家快遞企業專職干活的工作,轉向共享經濟下自由創業的新模式。
毫不夸張的說,在接下來的1-2年,最后一公里開始進入共享經濟時代。
二、快遞站點盈利能力日趨窘迫,末端關系漸行漸遠
最近物流指聞和漢森商學院對200多家快遞站點老板做了一個調查,3年前,加盟快遞一個好站點的轉賣費用是100萬-200萬,在2015-2016年出現了大量轉手的現象,而到2017年,很大部分站點老板想脫手賣出去,結果無人接盤。
關于末端站點盈利能力日趨窘迫的現狀,一方面有快遞總部企業的經營施壓轉移向末端的原因,另一方面與快遞價格戰密切相關,比如最近為了上市充量的某快遞企業,就以2元多發全國的價格殺低價。價格戰表面上為某些快遞拉高了流量,但從運營成本結構上看,最終將是一種不健康的競爭,會導致整個行業無序、不健康的發展。如此一來,快遞站點與快遞平臺關系就陸續漸行漸遠了。
如果快遞平臺要求各地站點推動社區新零售,站點愿意嗎?根據我們的調查信息來看:
1、站點老板文化是一個大問題
不少站點老板反饋,做快遞運營是簡單粗暴的事情,壓根不懂什么叫社區新零售。
2、對新業務沒有信心
本來就想脫手的網點,還要響應總部的號召,跟總部一起創新,除非你總部補貼來一起燒,一旦總部補貼到了,直接棄網點走人。
3、不少地方的快遞老板已經在脫手轉行
不少沒有賣掉的站點老板,自己已經將經營重心轉移,將站點的經營轉移給自己的小弟運營,這些小弟就是混日子的狀態。
所以,在當前的快遞末端的現狀下,要轉向試水社區新零售,特別是加盟快遞,基本沒戲。
三、快遞人員商業化運營能力,轉型無力
物流指聞和漢森商學院的第二個調研數據顯示,快遞員主動與客戶建立關系的能力非常弱,大部分快遞員是交付簽收了快遞,就跑下一個派件任務了。100個快遞員,僅有15%左右的快遞員能夠和用戶對話交流、嘮嗑;快遞員與用戶建立熟悉關系的僅有5-8%;而真正能夠建立信任,加上微信的只有2-5%。
可見,快遞員作為送貨的,很難有強社交的可能性。不管是曾經的嘿客、還是百世店、還是郵政的便利店,最終都是繞不開這個數據問題。
同時,快遞員會迫于每天的派遣計劃需求,不得不高效的完成每一個訂單的交付,根本沒有時間去做用戶關系。
其實反過來想想,情商、智商都高的人,或許早就去做更輕松賺錢的事情了。
四、用戶,特別是女性用戶很難對快遞員建立信任關系
馬云一直說,阿里巴巴有今天,是要感謝所有敗家娘們??陀^的說,網購的主力人群確實是女性為主,而女性又是家庭重要的決策者。
快遞員能否與家庭購物的女性建立互信關系,這是能否玩轉社交商業的關鍵:
1、女性天生就對陌生快遞員有距離感,特別是跑的全身是汗,同時曬成古銅般膚色的快遞員。
2、女性一般情況不會讓快遞員加自己的朋友圈,女人會把自己的微信當成隱私。
3、女性不會讓快遞員在自己家門口久呆,一般情況是簽收完趕緊關門。
4、女性在多家平臺上購物,每一個包裹都可能不是一個快遞員,形形色色的陌生快遞員,自然不會積累互信的基礎。
所以,快遞員要和女性用戶建立信任關系,其實是非常難的一件事。
五、快遞數據轉化商業難,有數據玩不轉商業
都說快遞企業擁有最后一公里的用戶數據。從6月1日順豐和菜鳥數據之爭可以看出,今天的快遞企業越來越重視末端數據了。
站在行業角度,我必須要澆澆涼水,快遞企業的那點數據,根本沒有多大的價值。原因如下:
1、一家快遞的數據,不代表行業
三通一達、順豐、EMS、京東、各大落地配企業,都會有末端的數據,任何一家的數據根本代表不了用戶的需求畫像,所以一家快遞企業的數據,頂個屁用,沒有價值。
2、有數據,不會玩白搭
大家都知道,中國的民營快遞都經歷了20多年的發展,歷史上都積累了龐大的用戶數據,但有幾個玩轉數據的呢?快遞企業有哪幾家擁有大數據挖據,和商業化應用的基因呢?
3、快遞企業的數據,不值錢
快遞企業的數據就是這四項數據:用戶姓名+電話+地址,稍微積累多會沉淀這個電話關聯的客戶的歷史網購信心和頻次。其實這些數據真不值錢。真正有價值的數據是這樣的:用戶家庭成員結構、用戶的購物習慣、消費習慣、用戶的年齡、用戶的家庭收入水平、用戶家庭的消費決策者等等。而這些信息快遞企業壓根沒有掌握,其實菜鳥和京東也沒有完全掌握。這樣的數據叫用戶畫像數據。
4、真正最重要的不是用戶數據,是用戶關系
如何與用戶建立社交關系,從服務的信任、到對人的信任、到潛在商業服務的信任,這才是社交商業的關鍵。這一點沒有一家快遞企業會玩的。
5、最后我要特別提醒的是,別以為快遞員就是末端服務的唯一大數據入口
現在餓了么、美團、百度外賣、物業公司,都在通過不同的路徑獲取用戶信息,建立用戶關系,所以說,今天的快遞企業,如果不會玩轉社區新商業,未來社區大數據+社區新商業,跟快遞企業將沒有半毛錢關系了。
六、未來快遞用戶信息將全線加密,快遞企業僅僅是跑腿干體力活了
從6月1日菜鳥與順豐之爭,到7月份京東與天天、百世、圓通等阿里系的拉黑。表面上看是業務之爭,背后其實是一場數據接口,數據安全加密與保護背后的大數據之爭。
快遞面單的一級加密:面單電子化+“微笑面單”地址信息,這一種加密可以防止快遞面單泄密。
快遞面單的二級加密:直接將面單變成二維碼,毫無任何用戶信息,用戶信息快遞員的收派系統內。
于此同時,國家郵政局已經在開始測試全新的安全加密系統,這也是配合快遞實名制的重要戰略。以后所有發件個人或者企業,都要錄入國家郵政局的安全系統體系,每一個人要發件,只要快遞掃你的二維碼,收發件地址、姓名、聯系電話等信息直接全部被維護到系統。
如此一來,未來的快遞員將根本獲取不到任何用戶信息,未來的快遞企業要談大數據運營,基本上沒戲。到那一天的時候,傳統的快遞真就是一個跑腿的工作,
七、快遞搞社區新零售,開實體店,真有必要嗎?
這個話題是很多行業朋友都關心的話題,當年順豐全國布局嘿客,燒了幾十個億,背后一個門店的一年的運營費用(房租+裝修+人員工資+管理費用等)達50萬。
那么問題來了:
1、現在的快遞企業做社區末端新零售,真敢按照50萬一個門店的投資去布局嗎?
2、如果不是總部投資,那么快遞員站點作為對新零售的外行,這些站點老板會投資進去嗎?
3、即使開了一個實體店,究竟能有多少的客流轉化呢?快遞員會運營好嗎?
新零售時代,門店已經不是陳列的需求,門店的真正價值,是建立信任的場景、交流場景、體驗場景、物流后服務的場所等。真正有價值的是建立線上的社群關系,建立人格化背書的“虛擬店”,記住人格化背書,對人的信任是關鍵。而線下,則是輔助的場所。
以成都的社區快遞服務站轉型運營社區新零售的“聚點快遞”為例,他們成功打造了社區新商業服務的鏈接。
1、線下僅僅是體驗服務。
2、線上是一幫年輕人以互聯網的思維打造全新的社區微電商,從引流到強關系的互信的建立,成功打造了虛擬的社區服務社群。
3、聚點的商業模式運營圖如下:
所以,社區新零售站點應該以線上社群為主,線下站點為輔;人格化的信任為主,產品導向的交易和服務為輔。
以上這一點,坦率的講,傳統加盟制的快遞企業,很難玩得轉。
八、快遞企業家族文化、企業體制、基因是最大的制約
中國的民營快遞企業,當下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家族文化和企業體制問題。
1、加盟制導致了末端快遞員越來越沒有歸屬感。
2、企業文化是最大的挑戰,特別是“桐廬幫”的企業文化,很難變革,即使聘請優秀的職業經理人,也是無能為力,圓通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
3、目前的快遞企業,壓根沒有電商的商業基因,更不用說什么新零售的基因、社交商業的基因。沒有基因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愛學習。比如說新零售時代的“S2b”新型供應鏈業態,粉絲經濟、社群經濟的運營法則,有哪家快遞企業去學習研究呢?
4、快遞公司體制問題:互聯網時代的公司,公司是平臺化、團隊是創客化、管理是扁平化,真正要驅動快遞員末端主動運營新商業,公司的經營體制必須轉變,否則末端的快遞根本沒有創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新零售本質就是要打造一個新的社區創業孵化平臺。
九、快遞企業缺乏創業培訓孵化能力
一個新商業業態的啟動,內部需要有強大的運營孵化能力,特別是玩轉社區新零售,說實話,快遞總部自己都沒有搞透,何談孵化能力?曾經的快遞網點的建設就是簡單粗暴的運營方法。而今的社區新零售,可不是快遞布網設那么簡單。
1、是否具有國內社區成功新零售的成功運營案例?
2、是否有對應的創業孵化導師?
3、是否有定期的社區新零售培訓孵化?
4、是否能精選出一部分試水的站點進行重點扶持?
5、快遞企業能夠聚集更多的社區新零售的運營高手到體系中來?
......
這些問題都是快遞企業要運營社區新零售必須面臨的問題,遠遠不是賣貨那么簡單。
十、行業生態的競爭危機
阿里布局菜鳥驛站、京東布局100萬便利店;同時阿里零售通和京東新通路正在全面火拼。這些擁有商流為基礎的大電商平臺在快速的布局,而壓根沒有商流的快遞企業,恐怕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快遞玩社區新零售,看是新出路,其實一旦失利,恐怕是把自己逼上了絕路。特別是快遞企業上市的今天,如果用母體公司去試水新零售,虧損的數據會讓股票持續下跌。如果面臨主營的快遞業務流量下滑,新業務失利,這樣的快遞企業即使你是上市公司,可能也將面臨滅頂之災。
馬云曾說“未來沒有電子商務這一說,只有新零售...”面對新零售的沖擊,快遞企業快遞市場在被新的模式替代,試想未來有一天,如果阿里菜鳥裹裹、京東物流推快遞員搶單模式,那個時候在哪家快遞公司工作已經不重要了,那個時候“三通一達”快遞該何去何從呢?
背后的機遇:支你一招,教你怎么玩
看到這里,估計很多朋友會問:黃老師,難道這里就沒有機會了嗎?其實機會是有的,就是看自己是否適合干。其實絕路之處還是有生路的,只不過誰能獲取生路,還難說。接下來的給出一些創業方法給大家,這不是給快遞平臺企業,因為快遞企業跟我沒有半毛錢的關系,我更關注的是快遞站點老板的生存和發展。
建議如下:
1、將快遞末端的用戶關系轉移到社群關系;
2、走出去學習別人成功的社區新商業的運營方法;
3、和周邊有新思維的快遞站點老板一起結盟,管他“三通一達”還是什么快遞,只要有新思維的站點,組建成團隊,抱團干,物流先集約,商業做二次整合和升級。
方法一:快遞站點整合創業
一個片區周邊的“三通一達”的快遞站點老板,聯合企業來社區新商業,悄悄共建一個社區新零售服務平臺,一方面可以將物流配送整合,一方可以將場地整合,一方可以聯合共建一個社區新零售的服務平臺。
第一步統一思想;第二步整合運營;第三步探索模式創新,這個時候需要請一些會運營的社區新商業的導師進行培訓,或者在合伙人體系中特邀會玩轉社交商業的入伙;第三步試點,對于全國爆款的吃貨產品,為什么要選擇吃貨產品,吃貨是高頻剛需拉高關系的重要單品。
方法二:組建社區共享經濟的小規模團隊
這里我以一個案例來教會大家,這是一個成功的社區共享經濟跑腿公司的案例,山東菏澤“快跑鏢局”,一個90年的小伙組建的社區共享經濟跑腿模式+社群經濟+原產地職工的運營團隊。“快跑鏢局”在山東玩社區新零售,覆蓋菏澤46個社區,跑腿的粉絲目前3-4萬,覆蓋了菏澤大部分中高端社區的用戶,通過跑腿服務建立用戶關系,然后組織社區開團小時,預售模式,水果、海鮮等各種剛需品類?,F在一周能做到數十萬的交易額,帶動了幾十個社區社群團長一起創業。
幾個重要的關鍵點:
1、跑腿服務是客戶信任的入口,微信下單的渠道是增加社交元素的方式,朋友圈、微信好友是培養生活方式的工具。
2、外賣高頻帶動便民服務低頻打造一套服務體系,抓住用戶成為他們的一種生活方式。
3、帶動社區帶頭人一起創業:招募的社區團長中,自由職業做社群經濟,通過分紅每個團長月收入達3000-5000元,并且在持續增長。
方法三:快遞站點和社區物業、社區便利店聯合干
快遞站點的老板與社區有用戶關系的合作機構,聯合起來創業,借力各種關系建立社區新零售的基礎,然后在補充有社群運營的年輕人團隊,可以參考前面兩種模式的技巧,試水新零售運營。
以上這些模式,在社交電商時代,不是平臺公司雇傭制能夠玩轉的,而是微創業模式玩轉的。因為社區關系很多都是下午下班后,或許晚上構建起來的,朝九晚五的上班模式絕對玩不轉的,積極性、主動性的自驅動創業才是關鍵。比如現在的“媽媽菁選”門店,最新的粉絲體驗結果來看,晚上8-9點就關門了,根本沒有人去維護社區用戶關系,也不會有人會玩社群經濟,所以很果斷的判斷,圓通這一戰略多半是竹籃打水。
綜述
要玩轉社區新商業,一定要具備:懂物流最后一公里的商業、懂社交電商社群經濟運營、懂粉絲經濟模式、懂原產地職工的供應鏈模式、懂新型共享經濟組織模式、懂大數據驅動的新商業運營規則,而且還敢于吃苦扎根社區,而且需要有時間的積累和沉淀。
而實際上,滿足以上前提的人,基本上微乎其微?,F在的“三通一達”、順豐、EMS、菜鳥、京東便利店其實都不具備,也沒有配套的培訓孵化體系,而且體制上也會約束。
快遞企業冒然進入這個零售,表面上看是新出路,其實是自己把自己逼上絕路。干物流的企業,壓根沒有商流運營的基因,更沒有互聯網運營的基因。今天的“三通一達”財大氣粗可以燒錢,但你再燒錢也不敢像順豐那樣燒,即使你燒也未必能燒出新零售平臺。
試想,在當前的快遞面對未來快遞業務的下滑、面對新零售的沖擊、面對落地配蠶食業務、面對京東菜鳥物流的開放發力、面對末端共享物流的整合、面對裹裹和京東物流的搶單趨勢、在面臨新零售的嗆水。傳統快遞基本上就會走上了絕路,用馬云的話來說,今天快遞企業不快速轉型,還在天天盯著財富榜,還在低價殺價格戰,最終是自己把自己逼上絕路,自己把自己搞死了。
互聯網時代,沒有常勝將軍;互聯網時代,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今天的快遞企業其實已經走到了分水嶺了,冒然試水新零售,可能是自絕末路的開始。
來源:億歐 黃剛